广州淘宝兼职美工网站

广州淘宝兼职美工网站

生活服务 你的位置:广州淘宝兼职美工网站 > 生活服务 > 抠图 经典!《巴菲特传》让人百看不厌,忍不住珍藏!

抠图 经典!《巴菲特传》让人百看不厌,忍不住珍藏!

发布日期:2024-08-23 10:05    点击次数:197

抠图 经典!《巴菲特传》让人百看不厌,忍不住珍藏!

第五章 初出茅庐的证券奇才

1.入职父亲的证券公司

1951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他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特别是格雷厄姆教授的科目他全部拿到了A+的成绩。随后,巴菲特和其他同学一样开始找工作,不过因为二战刚结束不久,国内经济状况十分低迷,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巴菲特经过再三考虑,打算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当巴菲特向格雷厄姆提出这个请求之后,格雷厄姆习惯性地计算了价值和价格的比值,最后说了“不”。巴菲特立即改口说不要薪水,然而格雷厄姆依然没有答应,这极大地挫伤了巴菲特的自信心,使他陷入失望和痛苦当中。

巴菲特之所以要进入恩师的公司,并不是看中了它的待遇或者发展前景,而是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消化格雷厄姆传授的理论精髓,他需要在老师的公司里继续学习,而且凭借他和老师的关系会合作得更默契,没有想到却惨遭拒绝。

格雷厄姆对巴菲特解释说:“沃伦,放眼华尔街,大型的投资公司都不雇用犹太人,而我的公司的能力有限,只能聘用几个员工,因此我得把工作机会留给犹太人。”原来,当时格雷厄姆公司的员工都是犹太人,在二战后犹太人求职常被拒之门外,不少人因此露宿街头。巴菲特能够理解老师所言,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和格雷厄姆的师生关系不足以使其打破自己订立的规矩。

虽然巴菲特被格雷厄姆拒绝了,但他进入投资界的愿望一如既往地强烈。

格雷厄姆很清楚当时美国的经济环境,华尔街的道琼斯指数经常跌破200点,行业不稳定,股价时常波动。因此,他建议巴菲特:在危机过去之后再进入华尔街,目前要做的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父亲霍华德也建议儿子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入证券业。巴菲特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怀揣毕业证书回到奥马哈。

当时巴菲特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奥马哈的国民银行重金聘请他去工作,他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必须在投资界中积累经验。后来在格雷厄姆的推荐下,巴菲特来到一家名叫比尔·罗森沃尔的公司,不过因为他需要在奥马哈本地国民警卫队服役,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不久,巴菲特去了霍华德的公司——巴菲特·福尔克。虽然是自家的产业,但是巴菲特还是希望得到真正的锻炼。一次,霍华德的朋友问他,是否要去巴菲特父子的公司上班。巴菲特回答说,他是去巴菲特及其父亲的公司上班。

在父亲的公司里,巴菲特从底层工作投资推销员干起。他的工作内容是分析股票并将有价值的股票向客户推销,然后从客户的纯利润中按比例抽取佣金。这项工作是巴菲特的强项,他在研究股票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过人的能力。他不像一般人那样紧盯热门股票,而是善于发现那些看似寻常但潜力巨大的股票,比如当时的杰纳西峡谷天然气股票等。他向客户推荐的股票,基本上都获得三倍的收益。

巴菲特的注意力并非都在股票分析上,他还会抽空设计一些新的研究项目推荐给格雷厄姆,目的还是想留在老师身边工作,然而这个机会始终没有到来。

作为美国社会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投资推销员,巴菲特推销的第一只股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是个冷门,当时巴菲特已经坚定了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积蓄1万美元投入进去,再将这只股票推销给那些抱着怀疑态度的客户。

和其他投资推销员不同,巴菲特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为了研究股票买卖的规律,他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厚重的《穆迪手册》,如同小孩翻阅漫画书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他发现一些烟蒂型的股票,只要买入不久就能以三倍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巴菲特认为这样优质的股票还如此便宜,必定会有很多人购买,然而不久以后他才发现,原来购买这只股票的人正是他自己。于是巴菲特总结出一条经验:没人能告诉你哪只股票多么便宜,你得依靠自己来判断和操作。

其实巴菲特还是选错了职业,因为这种耗费心血和时间的研究,对于像他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经纪人而言是在做无用功,不管他做出了多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都只能拿到微薄的佣金,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巴菲特虽然对股票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但是在很多客户看来,他的推荐不值得相信,因为巴菲特只懂股票不懂人性。他不会分析和解读客户,更不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以致他和客户的谈话往往无果而终。于是有些客户听了他的推荐之后会问:“你的父亲或者别的经纪人是怎么认为的?”还有些客户对巴菲特的推荐半信半疑,不得不通过别的途径验证他的准确性。这样一来,客户买股票的时候就直接找了其他经纪人,等于巴菲特提供了信息却没人从他手中买股票,时间一长,巴菲特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他不免有些气馁。

不过,巴菲特在这段时间并非一无所获,他参加了卡耐基课程。

巴菲特首次接触卡耐基的书是在祖父欧内斯特的书架上,书名叫《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该书向读者传授了几十条为人处世的诀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切勿轻易批评别人。巴菲特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深刻,因为他时常被别人批评。另外,卡耐基还总结了很多交往诀窍:自己的名字是所有声音中最好听的,人人都喜欢被肯定,做错事一定要坦白……这些知识都被巴菲特牢牢记在脑中,而他也深知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是真的懂了。

巴菲特在高中时代,就将卡耐基传授的一些社交小技巧运用到实践中。他因此结识了不少朋友并成为高尔夫球队的一员,在大学时代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不过,当时的巴菲特学到的知识比较粗浅,和进入社会之后所需要的社交技巧不大相同。

巴菲特在一次上班的路上,看到卡耐基培训的广告,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参加,因为这会让他更能赢得客户的欢迎和信任。另外,那时候正是他和苏珊热恋的时期,他觉得学习社交技巧有助于提升他的恋爱技能。于是,巴菲特将100美元交给教练沃利·基能,还开玩笑地说在他改变主意之前将钱赶快拿走。

当时参加培训的有30人左右,他们都和巴菲特一样对社交充满恐惧,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敢和别人讲话。很快,沃利发给每个学员一本有关演讲的书并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以克服在社交中的障碍。巴菲特对卡耐基课程有一句精妙的点评:参加培训不是为了让自己在演讲时膝盖不发抖,而是让自己在膝盖发抖的时候还能继续演讲。

巴菲特对沃利教练的印象深刻,因为他只和学生见了一次面就记住了所有人的名字,而且他所传授的培训知识真的让巴菲特在人际交往、演讲对话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提升了巴菲特的讲话推销能力,使他逐渐争取到了更多客户的信任。当然,他和苏珊约会的时候,也更加放得开,一改之前的语无伦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口若悬河、幽默风趣的翩翩君子形象。有意思的是,卡耐基课程有一个奖励机制:假设有人用课上的训练完成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就能获得一支铅笔。巴菲特求婚成功当天得到了这个奖励。

在巴菲特看来,参加卡耐基课程是他进行得最成功的一次投资。因为巴菲特此时已经意识到他的失败不是专业领域的失败,而是在人际交往上的失败。他自己也承认害怕在公众场合演讲,但这是一个经纪人必须改掉的缺点。通过卡耐基课程,巴菲特逐渐克服了恐惧感,距离成功更近了一些。

巴菲特在父亲公司里做投资推销员时,还应邀到奥马哈大学当临时老师,向学生们传授投资学原理,一连教了几个学期。那时候,巴菲特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加上工作操劳导致他瘦弱得像一个高中生,然而他的学生却是年龄在三四十岁、受过高等教育、拿着高薪的中年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医生,当他们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都笑了出来,因为巴菲特穿着邋遢随便,长相稚嫩,也没有什么气场,竟然要教授他们投资学原理,很多人觉得自己被学校骗了。

巴菲特没有因为学生们的不屑而怯场,他不顾台下的笑声,开始正式授课,将他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精妙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两分钟过去了,刚才还在哄笑的学生渐渐集中了注意力,他们忽然发现这位年轻的老师有着和外表不相匹配的知识储备。他们用虔诚的态度听着,如同在听牧师布道一样。

在课间,学生们总是想从巴菲特口中得知有关股票的内部消息,然而巴菲特从来都是保持缄默。因为他认为学生在经纪人那里打听的信息并不可靠,会让人们高度紧张,而且越是这一类的消息在传播时越容易被夸大其词,反而会误导投资者。尽管说得如此通透,学生们还是绞尽脑汁向巴菲特讨教对某一只股票的看法,甚至还有一名女学生用哀伤的口气对巴菲特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亲爱的交易——商业专家呀,你听到我们的哭泣了吗?为什么呀,你从不告诉我们你到底买了啥?”对于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恳求,巴菲特依然不会心软,拒绝回答任何关于股票的问题。

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巴菲特就从恩师格雷厄姆身上学到了如何讲授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他总会在枯燥的理论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效率。一次,有学生问他,华尔街的致富秘诀是什么。巴菲特听了以后,故作神秘地让学生们将所有门窗紧闭,大家顿时来了兴趣,巴菲特却说:“在华尔街致富的秘诀就是走钢丝。”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无法理解“走钢丝”和投资有什么关系。就在这时,巴菲特解释说:“在华尔街致富的秘诀就是在贪婪和恐惧之间走钢丝——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听了巴菲特的解释,学生们这才如梦初醒,他们明白巴菲特所说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资原则。巴菲特这种风格独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他,甚至在毕业多年之后还记得他在课上讲授的内容。

巴菲特上课的时候喜欢站在讲台上,保持着一个很别扭的姿势:右手臂弯曲着,肘部抵着胯部,右手托着下巴,那样子像是在打电话似的。过一会儿,他还会用左手去抓住右肘,好像害怕右肘从他的胯部滑落下去。在授课的时候,巴菲特的视线始终投放在学生们的头顶,仿佛不敢和学生们交流眼神。虽然他的讲课姿势别扭,不过他总是情绪高昂,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颇浓。后来,当学生们深入了解他以后,明白这位老师只是看起来心不在焉,其实讲述每一句话都是非常认真的。

西班牙教师伊丽莎白·察思,曾经和在IBM任职的丈夫去奥马哈大学学习巴菲特讲授的投资学原理课程。她认为巴菲特是一个有特点的老师,看似对很多事情都不关注,然而一走进课堂就会全神贯注。每当他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都会在课堂上低着头走来走去,有时候会因为过分专注而撞在墙壁上,然而巴菲特并不觉得尴尬,他会摸摸额头转身往回走,没过多久,他的头会再一次撞在墙壁上。

儿科医生卡罗尔·盎格鲁也曾经是巴菲特的学生,他对老师的评价是:“巴菲特教我们使用池子计算复利的方法,也让我们彻底信服了‘复利创造奇迹’的神话。”

在踏入金融界的征途上,巴菲特依然是一名学生,他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成功的向往。他用教学相长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他用职业生涯实践书本知识。投资之道对他来说仍是一道谜题,然而他距离谜底越来越近。

2.购买GEICO股票的收益

GEICO是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就关注的一只股票。当时巴菲特在一本名人录中看到格雷厄姆是GEICO的董事局主席且持有该公司55%的股份,他立即意识到这只股票非同小可。然而巴菲特也感到很奇怪,因为格雷厄姆在课堂上对他们说过,投资保险业很难获得收益,支付的股利较少,所以不建议大家投资这种回报率低的项目。但是格雷厄姆却成为这家保险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他平日传授的投资理念相背离,也不符合他谨慎保守的作风。巴菲特为了搞明白其中的原委,开始认真研究起GEICO公司的背景。

GEICO公司是一家私人保险公司,经营的项目为汽车保险。它由会计师内利堡·古德温和妻子利安及其他投资者创办。公司成立伊始还是一个本金少、规模小的企业,所以和市面上的大型保险公司相比毫无竞争优势。然而古德温夫妇不断减少销售成本和降低认购风险,让汽车保险的价格变得更加低廉,同时利用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GEICO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它的保险成本与其他公司相比也减少了40%。1945年到1948年之间,GEICO的保险收入超过200万美元。

科里亚弗斯·利奥原本是GEICO最大的股东,他拥有公司55%的股份,他的亲戚则持有20%的股份,而古德温夫妇仅持有25%的股份。1948年,利奥和他的亲戚由于资金紧张,想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变现,通过两名职员在华尔街寻找买家,然而耗费了一段时间后无功而返。这时,格雷厄姆的朋友兼法律顾问弗雷德·格林曼带着两位员工来到格雷厄姆的公司,向他介绍GEICO的情况和发展前景,并承诺股票的价格实际上低于账面价值的10%还要多,而且1946年GEICO每股收益为1.29美元,在1947年就上升到5.89美元。最后,格雷厄姆和GEICO公司达成协议,以每股4.75美元的价格买入1500股GEICO公司的股票,相当于该公司一半的股份,占据了格雷厄姆公司25%的资产,但是格雷厄姆却犯了一个错误。

1940年颁布的《投资公司法》规定,投资公司拥有保险公司的股份不能超过10%,所以证券交易委员会很快找到格雷厄姆,让他将多余的股票退还给出售者。然而利奥等人表示拒绝回收,双方协调未果。证券交易委员会不得不答应格雷厄姆将股票剥离给股东作为补偿方案,格雷厄姆只好将GEICO的股票公开出售,原来预计的收益成了泡影。不过,格雷厄姆公司获得了参与GEICO公司日常管理工作的权力,也保留了10%的股份。

让人没想到的是,格雷厄姆出售GEICO股票在市场上引起了良好的化学反应。1948年7月分配股票时,成交价格是每股1.0827美元,到了年底则变成了30美元,这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股市上简直是奇迹,而格雷厄姆购入GEICO股票也成为他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

虽然GEICO创造了奇迹,但是巴菲特关注这只股票时,依然带有盲目性。因为别人问他为何关注这只股票时,巴菲特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格雷厄姆购买了这只股票。不过很快他也发现这个解释缺乏理性:任何一种投资都要符合市场规律而不应受制于某个人的影响。为此,巴菲特重新对GEICO这只股票进行了分析。

格雷厄姆说过,想真正认识一只股票必须了解它背后的公司。在1951年的一个周末,巴菲特坐上火车来到GEICO公司。当他到达之后竟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巴菲特备感失望。他有些失去理智地使劲推着大门,很快门卫赶过来问怎么回事,巴菲特问是否还有别人在上班。门卫说六楼有人在工作并为他做了通报。

巴菲特在门卫的指引下来到六楼,见到了GEICO的财务副总裁洛里默·戴维森。巴菲特高中生般的模样让戴维森很意外,他在做了自我介绍之后提出要了解GEICO公司,戴维森欣然应允。随后,巴菲特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公司的经营方法、发展潜力等。经过10分钟的交谈,戴维森突然发现这个长相稚嫩的年轻人有着丰富的投资知识,让原本定为五分钟的会面延长到四个多小时,戴维森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好像巴菲特是一个重量级的贵客。

早在沃顿商学院就读期间,巴菲特对保险业就充满了兴趣,他喜欢计算赔率,然而他却没有机会了解整个行业的运作规律。通过与戴维森的交谈,他了解了GEICO的运作体系,电商设计师同时明白了保险公司的盈利手段:用从客户手中得到的保险费进行投资,最终收获的利润超过保险公司赔付的费用,换个角度看就是用客户的钱进行投资,赚到的钱归保险公司所有。巴菲特眼前顿时一亮,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金融投资行业。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这次谈话对巴菲特来说非同小可,他不仅了解了保险行业,更产生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愿望。为此他这样描述和戴维森的见面:“他打开那扇见我的大门时,也为我打开了通往保险世界的大门。”

巴菲特赶回奥马哈之后,马上写信给盖尔公司和布莱斯公司,期望这两家公司对GEICO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它们都是擅长投资保险类股票的公司。之后,巴菲特接连拜访了很多保险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张口必谈GEICO。后来他了解到GEICO的一个优势:当时保险行业的主流经营策略是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而GEICO却是重点发展政府雇员和军人的客户群,因为这两个客户群比较稳健而且事故率不高。另外GEICO通过直邮保险单的方式进行销售,极大地节约了销售成本,让它的平均毛利和业内的平均毛利相比高出了五倍以上……种种迹象表明,GEICO确实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巴菲特也承认从来没有这样一只股票让他热血沸腾。

有意思的是,一些专家却对GEICO十分鄙视。他们认为GEICO只占有不到1%的市场份额,与那些拥有数千名保险经纪人的大型保险公司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巴菲特得知专家的意见后,又有一丝动摇。虽然他掌握了不少投资知识,却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加上这些权威的态度坚决,他刚刚燃起的斗志被打消了不少。

霍华德得知儿子陷入纠结状态之后,鼓励巴菲特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巴菲特重拾信心,对GEICO进行了新的严密的分析,最终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性。与此同时,巴菲特十分着迷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他越来越发现GEICO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企业,最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父亲的公司做投资推销员时,巴菲特不断向客户推销GEICO股票,不过这只股票的知名度不高,加上当时的客户对巴菲特缺乏足够的信任,推销的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1951年一年中,巴菲特先后四次购买了GEICO股票,持股数量达到350股,一共投入资金10282美元,相当于巴菲特总资产的一半。

巴菲特投资GEICO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渐渐有客户开始选购这只股票。与此同时,巴菲特还向姑姑爱丽丝推荐这只股票,姑姑立即买了100股。巴菲特又向其他具有购买能力的亲友推销,包括他的叔叔弗雷德与大学室友查特·皮特森等。

巴菲特如此疯狂地投资一只名不见经传的股票,引发了不少质疑。一次,一个保险经纪人问福尔克先生,为何巴菲特如此用心地推销GEICO的股票呢。福尔克没有直接回答这位经纪人的问题,而是劝其最好买一点GEICO的股票当作失业保险。

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对GEICO的投资是一次成功的选择。在他购买股票之后的两年间,GEICO股价上涨了两倍多。1952年,巴菲特卖掉手中的GEICO股票,立即赚了5000多美元,而那些听从他建议购买这只股票的人,也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巴菲特运用长期积累的投资知识打赢的第一场战役,不仅收获了创业资本,更让他坚定了在投资界继续征战的信心。

3.在格雷厄姆身边工作

巴菲特在父亲的公司任职期间,也不忘记和恩师格雷厄姆写信沟通问题。比如投资上遇到了犹豫不决的项目时,或者寻找到新的投资方向时,他都会向老师请教,另外还将自己认为有升值潜力的股票推荐给老师。师生二人的感情在信件来往中逐渐加深。起初巴菲特在信中称老师为“格雷厄姆先生”,老师则叫他巴菲特;后来巴菲特直呼格雷厄姆为“本”,而老师亲切地叫他沃伦。

巴菲特始终没有放弃到老师公司工作的愿望,他认为只有在格雷厄姆身边才能学到更多的投资知识和经验,比他独自一人摸爬滚打要好得多。他这个心愿随着1954年宗教障碍解除而达成。一度奉行排犹政策的华尔街终于对犹太人不再完全排斥,格雷厄姆很快致电巴菲特,让他一个月之后到公司上班。巴菲特的心情前所未有地好,因为这个消息他足足等了三年!

在这三年里,巴菲特不止一次直接或者委婉地提出要去格雷厄姆的公司上班,现在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与此同时,很多投资公司邀请他去就职,其中不乏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巴菲特都拒绝了。很快,巴菲特将他去老师公司就职的消息告诉了苏珊和其他亲朋好友,大家也都为他高兴。巴菲特甚至连能拿到多少薪水都没有问,因为他相信格雷厄姆会给他合理的待遇。不久,巴菲特带着妻儿搭乘飞机去了纽约。

格雷厄姆的公司位于纽约市中心第42大街的查尼大楼中,公司当时有五名职员。运营资金总量为600万美元。虽然公司从外表来看规模不大,却实力雄厚、专业性极强。在公司的一面墙壁上挂着一个观看股票行情的大屏幕,屏幕上方竖着一只巨大的玻璃灯。巴菲特入职之后,和其他员工一样身穿普通的灰色布夹克,但他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认定自己会在老师的公司做出一番成就。

格雷厄姆是一个防御型的投资专家,他感兴趣的股票都是成交价格低于公司净运营成本三分之一的种类,手下的员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符合这种特征的股票。格雷厄姆会对这些股票进行分析并快速做出是否购买的判断。在这个问题上他从不含糊,要么买要么不买,绝不会存在等等再看、观察观察这样的情况。在投资行为中,格雷厄姆最讨厌的就是折中和模棱两可。而且在公司里他所做出的决定就是圣旨,任何人都不敢反驳或是质疑。

格雷厄姆之所以能快速做出决定,在于他有着惊人的浏览能力,任何一张写满数字的纸,他只要扫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这种超乎常人的能力让员工们十分敬佩。然而在巴菲特入职之后,大家发现他的浏览和判断能力不在格雷厄姆之下,反而技高一筹。这也是格雷厄姆看重巴菲特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巴菲特是他教过的学生中最具投资天赋的精英。

一次,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去办公室附近的熟食店共进午餐,格雷厄姆对巴菲特说:“沃伦,钱多钱少对于你我而言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的太太却会因我们赚取更多的钱而生活得更好。”不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巴菲特承认老师和自己存在一种无形的隔膜,虽然每个人都喜欢格雷厄姆,也愿意和他共事,但是很少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不过,巴菲特对格雷厄姆的评价也适用于他自己。

巴菲特入职后,与一个名叫洛特·施洛斯的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后来又与汤姆·克纳普共用一间办公室,巴菲特的和善与谦逊使得他在公司里的口碑很好,颇受同事们的欢迎。很快,他的能力也显现出来。

一次,来自费城的一个经纪商愿意用每股15美元的价格提供给巴菲特一只名叫家庭保护公司的股票,该股票几乎无人知晓,连相关的公司信息也没有,很多人认为无法对这样的股票进行评估。为了获取该公司的资料,巴菲特只身前往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市,参观了家庭保护公司,同时搜集相关数据,还对这家公司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最后认定这是一只物美价廉的股票。然而巴菲特的判断没有得到杰罗姆·纽曼的认可,他只得用个人账户购买了一部分股票,还说服同事克纳普一起购买。没过多久,这只股票飙升到370美元。

格雷厄姆曾经编写了一本名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手册》的小册子,将他毕生的思想精华融入进去,目的是让员工们从中学习到经验。在这本手册中提到了一个关键的理论:利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获利。当时没有几个人能利用这个理论赢得实际的回报,然而巴菲特却第一个做到了。

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地区有一家名叫罗克·伍德的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用来制造巧克力饼的碎巧克力。这家公司规模不小且运营得当,1954年,可可豆从每盎司5美分上涨到50美分以上,导致罗克·伍德公司亏损,不过他们的库房中保存了大量的可可豆,如果卖掉的话能大赚一笔,但要上缴50%以上的利润作为税费。最后,罗克·伍德公司的股东们打算卖掉公司,他们找到一个名叫普利兹克的人,此人对税法很有研究。

普利兹克购买了罗克·伍德的一部分股票,掌握了控股权,然而他没有出售库存的可可豆,反而利用这些库存与股东们交换股票,不断增加他在罗克·伍德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那时,公司的股价是每股34美元,普利兹克提出的条件是每股股票能换取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

罗克·伍德公司的现状被巴菲特了解之后,他忽然想到倘若在这个时候购入该公司的股票,再用股票和普利兹克换取可可豆,最后将可可豆贩卖到市场上一定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巴菲特专心地开展这个项目,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忙于购买股票—兑换可可豆—出售可可豆的事情,有时候工作到深夜才能回家。很快,巴菲特的独具慧眼为公司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当时,巴菲特和苏珊在纽约郊区的怀特普莱恩斯租了一套花园式公寓,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巴菲特入职格雷厄姆的公司三个月之后,苏珊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儿子小霍华德。格雷厄姆送给巴菲特很多礼物,包括一部照相机和一台幻灯机等,恭祝他喜得贵子。巴菲特夫妇的经济条件虽然改善了不少,然而巴菲特对金钱的态度没有变化,就连小霍华德的婴儿床都是从邻居家借来的。

格雷厄姆平时是一个拘谨严肃的人,不过他对员工十分关心,特别是对巴菲特。为了提高巴菲特的待遇,格雷厄姆特意介绍了一份兼职工作给他:在一个名叫斯卡斯达的成人学校传授投资课程。由于巴菲特之前在奥马哈教过几个学期的投资理论课,积累了一定的授课经验,所以深得学生的敬重和校方的信赖。

一次,苏珊和格雷厄姆聊天时提到巴菲特不会跳舞,没想到几天之后,格雷厄姆竟然送给巴菲特一张著名舞蹈室的听课证,鼓励他学习跳舞。然而巴菲特总是因为诸多琐事忘记上课,格雷厄姆得知后就不断催促他去学习跳舞。

巴菲特和苏珊为家中营造了十分活跃的生活气氛,他们都是不拘小节的人,这种个性很受朋友们的欢迎。纽约的一个经纪商的妻子这样评价他们:“这对年轻人和我认识的其他年轻人不一样。在我看来他们非常单纯,没有任何心机也不圆滑。苏珊经常用她独特的方式鼓励我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位太太经常受到巴菲特夫妇的邀请共进晚餐,每次登门之后都会看到一地的玩具。用餐时苏珊还会让女儿小苏珊和儿子小霍华德参加宴会,孩子们无拘无束,大人们也轻松自在。

通常晚餐吃过之后,巴菲特会坐在一把椅子上,客人们都会围坐在地板上听他高谈阔论。巴菲特谈话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是只围绕投资和股票,所以总能吸引大家饶有兴趣地聆听。

随着在投资界积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逐渐产生了投资方面的分歧。在巴菲特看来,赚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然而格雷厄姆却对金钱完全没有兴趣,将赚钱视为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和重视盈利的巴菲特有着本质的区别。格雷厄姆坚持投资的安全性和保守性,即使面对可能获得的巨额收益,他依然会小心谨慎,将公司的资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1955年道琼斯指数突破了420点,由于192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格雷厄姆担心经济复苏的美国又会爆发新的金融危机,所以更加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他将主要的投资方向放在一些廉价的股票上,并试图从中找到更简单、更安全的投资模式。相比之下,巴菲特的视线放得更远,他在寻找价值的同时不忘将股票的增值潜力当成重要的参考依据。他认为在衡量股票的过程中,增长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构成因素,而且这是一个变量。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巴菲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股票的增长上并练就了良好的分析能力。

或许巴菲特和格雷厄姆没有意识到师生二人在投资理念上的差别,但是外人却看得越来越清晰。格雷厄姆的助手欧文·卡户发现了这个情况:当巴菲特在分析一只股票的时候总会考虑为什么一家企业比另外一家企业更成功,所以巴菲特会对让他产生兴趣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但是格雷厄姆就不会这么做,他更喜欢通过理论和公式计算做出判断。

巴菲特渐渐意识到他和格雷厄姆在投资观念上的差别越来越明显,他也无法理解格雷厄姆防御型投资的益处在哪里。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格雷厄姆认同巴菲特的能力,却从来没有拨出专款让他尝试投资。对此,巴菲特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许他从没有在意过,但这却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基金规模只有500万美元,无法让巴菲特自由发挥他的能力,只能进行小额的交易。另外公司与合伙人还掌管着纽曼·格雷厄姆基金,然而这两类业务加在一起也只有1200万美元,再加上格雷厄姆对股市运作十分小心,又让合伙人拿走了一部分资金。巴菲特为无法施展才华而感到郁闷。

巴菲特曾对自己的高尔夫球教练鲍勃·德怀尔说他学到了不少东西,然而格雷厄姆是一个怀揣400万美元却在等着何时入市的人。有趣的是,当时不少人都急切地购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股票,导致股票以高于公司各项投资组合价值200美元的溢价在进行交易,最后每股股票飙升到1200美元。不过当时一些人仅仅购买了一股,因为他们想了解公司的投资组合状况。

倘若格雷厄姆是一个大胆激进的人,说不定就能成为业界的大鳄,然而他总是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数学法则上,从而忽略了公司的业绩。

巴菲特想让公司蒸蒸日上,他也愿意投入自己的一切精力,不过格雷厄姆总是难以信任公司管理层,也不愿意走访那些想合作或者想投资的公司,这种教条主义让他吃了不少亏。

1955年,道琼斯指数突破了420点,相比于狂热时期的1929年还要高出10%。经过20多年的孕育,股指走高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一些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人却对此忧心忡忡。为此,美国国会对牛市格局也缺乏信心,甚至组织了一次听证会。3月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来到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做了演讲,声称1929年的金融危机将会再度来临,还将他的著作《大崩溃》推荐给美国民众。这本书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导致当天股市大雪崩,很多人误以为一次大崩盘即将来临。

事实上,这次听证会的真实目的并不是针对股市,当时政治家们都想研究华尔街内部的运行规律,因为从摩根时代开始,很多金融巨头都会被召集到华盛顿开会。当格雷厄姆出现时,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威廉知道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股票专家之一,想从他那里得知股票交易的很多知识。格雷厄姆也耐心地讲解了一番。最后,威廉提到一个核心的问题。

威廉问格雷厄姆:“当您发现了某只股票,我们打个比方,您可以用每股10美元买下这只股票,而您觉得它每股值30美元。但只有当其他人也认为它确实值每股30美元时,才能获得每股20美元的利润。这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是通过宣传呢,还是通过其他手段?”

格雷厄姆的回答是:“这正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神秘之处。对我和其他任何人而言,它一样神奇。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最终市场会使得股票达到这种价值。”其实格雷厄姆做了一个很简要的回答,不过这段话却成为巴菲特日后买卖股票的基础:无论市场如何震荡,股票最终都会回归它的真实价值。一个投资者需要有耐心,更需要坚定自己的判断。

在格雷厄姆的记忆深处,1929年的股灾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由此确立了保守的投资策略,帮助他和他的公司长期平稳地发展,避免了很多风险并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但对巴菲特来说,他想要的不只是稳妥,还有飞跃和奇迹,师生二人注定要走上不同的投资道路。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